要科学合理利用国际粮食资源,用好粮食进口关税配额管理政策,把握好粮食进口规模和节奏,做好监测预警,密切跟踪国内外粮油市场动态变化,深入分析研判,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6196.4万吨,同比增长11.7%。这是我国粮食进口量第二次突破1.6亿吨,比2021年的16453.9亿吨少了257.5亿吨。这说明我国全球粮食供应链韧性进一步增强,顶住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的压力,确保粮食进口的稳定性。同时也要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谨防粮食大量进口带来输入性风险,影响国内粮食产业安全。
适度进口能有效弥补我国粮食供需结构性短缺。我国是世界第一粮食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粮食产量虽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但粮食消费需求呈现刚性增长,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结构性矛盾突出,饲料粮和油料短缺问题凸显,需要通过进口调剂余缺。从粮食进口结构看,大豆依然是占比最大的进口品种,居主导地位;玉米及其替代品大麦、高粱进口比重次之;小麦和大米进口比重非常小。加强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发挥粮食国际贸易作用,作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一项制度安排,已被写入粮食安全保障法。
作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牢牢掌握粮食进口主动权对我国至关重要。多年来,我国通过构建粮食进口多元化格局,不断增强在国际粮食贸易中的话语权和议价权。我国与世界各国加强粮食贸易合作,持续拓展粮食进口来源地,“朋友圈”不断扩大,“米袋子”越来越全球化。巴西、美国、阿根廷的大豆,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俄罗斯、美国的小麦,巴西、美国、乌克兰的玉米,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大米,源源不断流向中国。在保障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我国坚持从全球配置粮食资源,为世界粮食安全与自由贸易注入持久动力,为当前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活力。
从粮食进口金额看,2023年我国粮食累计进口金额为578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6%,粮食进口金额增长幅度低于粮食进口量11.7%的增长幅度。这说明,过去一年我国粮食进口成本有所下降,根本原因是国际粮价下跌。“中国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全球粮食贸易流向,但无法左右国际粮价走势。2023年国际粮价下跌,是全球经济复苏不及预期、粮食需求下降以及美元加息应对通胀等各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国,控制着全球一半以上的粮食市场,是世界第一玉米出口国、第二大豆出口国、第二小麦出口国,通过综合运用国际市场管理调控、数据发布和预期引导等手段,牢牢掌控全球粮食供应主导权和国际粮食贸易定价权,左右着国际粮食价格涨跌,粮食进口国只能被动接受定价。印度是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国,掌握着国际大米供应主导权,印度限制大米出口导致全球大米价格暴涨,引发全球性大米危机。
粮食进口是把“双刃剑”。我国粮食生产存在成本高、价格高的特点,在国际粮食贸易中处于劣势。为了保护国内粮食产业免受低价进口粮冲击,我国对玉米、小麦和大米三大主粮实施进口配额管理,当前除了进口大米价格高于国内大米外,进口玉米、小麦价格仍低于国内,没有配额保护的进口大豆价格竞争优势更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粮食大量进口可能给国内粮食产业带来不利影响,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国内外粮价联动性强,国际粮价下跌引发国内粮价波动;二是在国内粮食增产、有效需求不足情况下,粮食大量进口会进一步挤压国内粮食市场空间。
粮食是战略资源,是大国之间博弈的重要筹码。在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我国要全面提升粮食国际竞争力、定价影响力、国际掌控力。要科学合理利用国际粮食资源,用好粮食进口关税配额管理政策,把握好粮食进口规模和节奏,做好监测预警,密切跟踪国内外粮油市场动态变化,深入分析研判,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