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是指农民朋友们将自己的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其他人,但承包权还在自己的手里,待到合同时间一到可以拿回来自己使用。国家出台这个政策是让农民朋友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按照自己的需要将土地流转出去。也可以让有需要农民朋友向别人进行土地流转。借此发展农业规模,改变经营模式。那么,近来农村土地流转出现了哪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动向呢?
1、土地流转遭遇冰点理论
干旱的年份,尽管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做了大量的动员,但农民抗旱浇地的积极性仍然不高。原因是农民家中有余粮,抗旱浇地带来的实际利益太小,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如果没有余粮,生存受到威胁,才会不计成本地去抗旱浇地。对农民来说粮食生产有它存在的底线或冰点。冰点之上受市场左右,冰点之下受生存左右。
2、集约之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依然落后
目前的土地流转,仍然是停留在集中采购、耕种、管理、销售等方面,仅物理形态的组合只是形式的变革,在土地的产出上依然是“望天收”,与真正现代化农业要求甚远。
3、土地流转带来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如今土地集约经营者,很多处在“寅吃卯粮”的状态。虽然近年来市、县两级支农力度逐年加大,但终因僧多粥少,导致政策扶持看得到拿不到:如,按照规定国家各类补贴通过“一卡通”直接拨付给了农户,土地经营者除享受到自家承包地的补贴外,无法享受流转土地的相应补贴资金;即使有些经营者享受到了补贴,不少流转散户要求向其“返还”补贴款,否则就不流转地。要想扩大规模唯一出路是贷款,杠杆日益加大,产生一定的金融泡沫。
4、不健全的流转机制埋下隐患
当下土地流转经营尚未完全成熟,规范化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在现实中不多见;有不少地方,村干部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户和经营者自己的事情;个别村干部独揽土地流转利权,当流转费的二传手从中获利。基层不健全的流转机制,使问题不能及时发现解决。
5、流转手续不规范遇纠纷难决难
由于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在农村不少地方私自流转土地的现象十分普遍,随意性大。加之土地流转变更、鉴证登记备案制度没有完全健立,一旦发生土地纠纷问题很难解决。
6、高成本低粮价挫伤土地经营者热情
粮食价格的高低直接关系土地经营者的收益,依传统种植成本核算,土地经营者的利润在扣除流转费后,在某地市最偏僻的土地每亩亏损近280元,较好地段亏损970多元。土地流转费、劳动力成本和生产资料价格都不断上涨,经营者将出现更大的亏损面,土地退租苗头出现。
7、资金不足扼制流转经营
目前的土地流转普遍存在基础建设后续资金匮乏,制约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化发展。症结在于金融创新的滞后和农业资产物权、资本化的滞后。流转土地不能抵押,经营者无法获得金融部门认可,很多余资金难再作其它投资。
8、发展环境脆弱,风险源多于获利源
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受自然灾害、市场风险和社会管理风险的影响较大。例如:一年的夏季,某市区域内持续干旱,导致195个粮食种植合作社的23.7万亩土地不同程度的受旱,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达到8000万元;一经营者,在收获季节被周围不法农户劫收一空;农资价格上涨,刺激一些不法经营者将劣质农资直接送货到乡、村;一些大户反映,去年虽然粮食丰收了,但粮价不断下跌导致“丰产却不增收”。
9、土地流转中的“非农化”和“非粮化”倾向
流转土地的生产经营活动大都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总量轻结构、重生产轻环境等问题,认为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非此即彼。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后,个别企业伺机进军农业,跑马圈地转嫁危机,导致耕地的“非农化”“非粮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