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穗麻鸭,由野鸭驯养而成,形成独特种群约有近600年的历史。中国地方名鸭之一,又叫“三穗鸭”。个小、肉质鲜香细嫩、氨基酸含量高、胆固醇低,是天然绿色食品,并具有清凉下火的药用功效,享有较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三穗县就将当地特产“三穗鸭”列为重点产业之一。80年代中期,全县的“三穗鸭”养殖规模已发展到60万只左右,达到了一个养殖高峰期。但因缺乏宣传等原因,养殖规模上去了,鸭子的销售却成了问题。鸭农一度被饥饿的鸭子追着跑,极大地挫伤了养鸭的积极性,“三穗鸭”陷入濒临绝种的尴尬境地。
20世纪90年代初期,受饲养周期仅在40多天的外来“饲料鸭子”的冲击,“三穗鸭”更是被逼到了绝境。外来“饲料鸭子”虽然与“三穗鸭”的养殖成本差不多,但其饲养周期要短一半,同时都是体大膘肥。而“三穗鸭”的特点是个头小,每只仅为1.25千克左右,不知道“三穗鸭”特点的人,往往都会购买个头更大的其它鸭子。
20世纪90年代末,三穗县的种鸭仅有1000多只。幸好还有一些不愿意让“三穗鸭”这个品种灭绝的养殖户,即使在亏本的情况下,也继续养殖“三穗鸭”,才让这个品种保留了下来。
2003年以来,三穗县先后制定了《三穗鸭产业化建设规划》、《三穗鸭产业化建设实施意见》等,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大力扶持“三穗鸭”产业,确保“三穗鸭”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明确县级畜牧事业发展基金50%以上用于发展“三穗鸭”产业,整合有关支农资金投向“三穗鸭”产业。鼓励企业和经纪人从事“三穗鸭”销售。凡销往县外的“三穗鸭”,县政府免费办理检疫手续并给予每只鸭0.1元的奖励。
2007年,三穗县引入龙头农企,在三穗桐林镇建立了一个年存栏纯种三穗鸭8000只的保种场,年可为社会提供三穗鸭苗100余万只,有力地促进了“三穗鸭”产业的发展。
2009年,三穗县建立了养鸭协会和10个基层分会,有骨干会员370名,一般会员1200余名。建设养鸭小区50个,鸭出栏突破400万羽。仅养鸭一项实现产值达7000多万元。
2018年开始,三穗县把鸭产业作为“一县一业”打造,共投入资金4500万元,实施鸭产业扶贫项目12个。项目以“肉(蛋)加工+养殖基地”建设为平台,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12个鸭产业扶贫项目利益联结5223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560元,带动21户贫困农户通过鸭养殖年均增收6万元以上,吸纳327名贫困人口到鸭经营主体务工获得稳定经济收入。
2020年,依托贵州大学技术资源、千里山企业优势,三穗县推进三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建成省级三穗鸭原种场1个,存栏种鸭1280羽;建成品系选育场1个,基础群达2000套以上;组建技术(产品)功能实验室5 个;建立饲料及添加剂中试基地1 个;特色肉蛋产品中试基地1 个。发布企业标准3项,发布省级地方标准2项,培养中级职称以上2人,引进新技术2项,为企业修订《30万羽蛋鸭可行性研究报告》,申报省农委家禽专班项目1项,正在转化2项专利技术,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2项,获得中草药添加剂组方3个、产品1个,特色肉蛋系列产品3个,研制出特色禽蛋产品3个,发表论文8篇,申请发明专利8件。组建高产三穗鸭绿壳蛋、白壳蛋系选育群,完成1 世代选育,产蛋量从原来的240 枚提高到260 枚;建立蛋鸭立体、旱养模式养殖示范点3 个,立体养殖和旱养模式在核心区9个乡镇推广,专用饲料使用率达50%以上。建立三穗鸭人才团队1 个,举办专业技术培训1000 人次,培养科技二传手50人以上;培养“中心”实验室技术员5-8 人;建立三穗鸭疫病防控专业技术队伍1支(中高级技术员1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