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景点潕溪书院

长按二维码关注

来源:

潕溪书院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原名沅溪书院,由苗族教育家吴鹤创建。吴鹤是明代苗族儒士、教育家,湖南吉首(镇溪)人。曾随大思想家王阳明游学江西,为其著名弟子。耿直不阿,不乐仕途,拒官不就,坚持在乡里设馆办学,为唐宋以来苗族第一代汉文化知识分子。后人为其建祠立碑,开设沅溪书院以为纪念。

清乾隆三年(1738年),乾州厅同知王玮在书院内设立义学,聘请常德龙阳举人龙升明讲学,高朋满座,人才济济,盛况空前。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书院改建。乾隆六十年(1795年)苗民起义,书院被毁。光绪年间,在外做官的徐凤翔为给家乡子弟营造读书环境,募集股金筹建书院,其中一股作为“文昌会”经费,仿照长沙岳麓书院规模建造书院,光绪十八年(1892年)落成。戊戌变法后,废书院设学堂,1936年,国民政府在此创办“湘西特区师资训练所”,成为公立学校。此后一直为师范学校所在地,原有书院建筑得以保存。“文革”期间,部分建筑遭到破坏。20世纪80年代,潕溪书院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建筑进行了维修。1999年,全校师生集资重建已经被毁的文昌阁,书院原貌得以基本恢复。

书院严谨的建筑群体,是社会群体意识的表现,反映了“礼乐相成”的思想。一般而言,每所书院都有包括讲堂、斋舍、书楼、祠堂的建筑群,体现书院讲学、藏书、供祀的“三大事业”。潕溪书院建筑群力求中轴对称的理想布局,以居中为尊;通过轴线层次序列,以别尊卑、上下、主次、内外,达到由序达敬的目的;又通过不同特点的庭院天井的空间组合,达到以和至亲的目的;以此形成一个序中有和、和中有序、和序统一的整体。建筑布局分为前院,主院和后院。前有大门、前厅,前厅之后是前院,庭院比较宽敞,院中绿树成荫。进入主院内是讲堂、藏书楼等教学建筑,左边有魁星阁。后庭院内主要是为祭祀而设的建筑文昌阁和大成殿,分奉文昌帝君和先师孔子牌位,每年祭祀。后部庭院左右两边分别为教师宿舍和学生宿舍,最后一进为后门。

 

信息来源说明

-原文地址-
 

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不迷路^_^


我们愿景

乡村更美丽

农民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