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资兴市名人段廷珪

长按二维码关注

来源:

段廷珪(1873—1960),初名段荣华,学名段兴黉,号碧江,晚年自号庸庵老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三月八日生于兴宁县(今资兴市)寥江市。父亲段平熙,靠替人做雇工维持家计。后来稍有积蓄,便自租一个小店面,以染布为营生。段廷珪在家排行老大,下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他自幼天资聪慧,刻苦好学,就学于郴侯书院,参加县里童试,考取了秀才。又赴省试,高中举人。光绪皇帝亲赐“中书科中书”金字牌匾,封七品官衔。清末维新,取消了科举考试,各地兴办学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他考取了北京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首批公费生,期间,改名段廷珪,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宣传维新思想,用碧江、辟疆等笔名,在李大钊创办的刊物上发表进步文章,为校长蔡元培所赏识,毕业后留校任校刊编修。光绪三十年(1904),段廷珪调湖南省提学司任视学。社会现实让段廷珪看清了大清朝的腐败,他毅然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撰写了《中国教育与-》一书,阐述了他的教育民生理念。宣统三年(1911),段廷珪改任衡阳南路师范学堂监督。旋即辛亥革命爆发,南路师范学堂改名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段廷珪任校长。在担任省立三师校长期间,他大胆改革,提出“学生贵在自立求新,教育贵在为民谋福”的办学方针。在他的倡导下,省立三师一扫因循守旧的颓废风气,学生思维活跃, 风起云涌,毛泽东多次亲临三师指导革命活动,并于1922在这里建立了湖南第一个党的基层组织——中共湖南三师党支部。黄克诚、曾希圣、江华、曾志、夏明翰、夏明震、黄静源、高静山、孙开球、孙开楚、曹亨灿、李弼廷、李卜成、贺恕、蒋先云、彭晒、彭碕、袁痴、贺辉廷、黄义藻、黄益善、唐朝英等等一大批先进青年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坚。省立三师由此被誉为“湘南革命摇篮”。?

1918年春,段廷珪调到北京教育部任职。这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馆员。经徐特立介绍,毛泽东一到北京,就找到段廷珪,两人相洽甚欢。1923年,段廷珪回到衡阳,继续担任省立三中的校长。1926年,段廷珪调省教育厅,先后任秘书、督学、副厅长、代理厅长等职。期间,他在老家蓼江市购置了两亩半稻田,兴建了庄园。他亲自在大门上方书写“两亩半园”四字,还撰写《两亩半园》一书,阐述自己“平均地权”、“人人有土地”的政治理想和民生主张。

1942年,由于毕业于上海交大的大儿子段湘生意外被人毒害至死,他身心疲惫,以老告退,回到蓼江市的“两亩半园”居住。1945年初,日寇侵入资兴。段廷珪不顾年事已高,积极参加抗战。曾将“两亩半园”让出作为国军伤员收容所。他将自己的大部分积蓄,用于购买书籍、字画,以致后来生活陷入困顿。

新中国成立后,段廷珪主动把自己的“两亩半园”中的一栋住房及两间杂房让出来,给无房的三户贫苦乡亲居住。他曾两次给毛主席写信,对他当选中央主席表示祝贺,同时建议毛主席要保护文物,不要妄开杀戒。同时他还给学生黄克诚、曾希圣等写信,表示对新中国的期待。毛主席给段廷珪回了信,要他注意身体,加强学习,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毛主席还要求湖南省委照顾好段廷珪的晚年生活。

1950年春,黄克诚派秘书给段廷珪送来了200块大洋。不久,聘请段廷珪为省文史馆馆员,每月津贴46万元,(注:当时一万元等于一元)后加至每月68万元。段廷珪衣食无忧,过着平淡的晚年生活。1960年4月21日,段廷珪病逝于“两亩半园”,享年88岁。

令人遗憾的是,“文革”中,段廷珪倾其一生收集的数千册书籍和数百幅名家字画,被造反派从故居二楼悉数翻出,当街付诸一炬,真切地演绎了一场文化浩劫,让人至今唏嘘感叹。

 

信息来源说明

-原文地址-
 

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不迷路^_^


我们愿景

乡村更美丽

农民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