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一要务,狠抓“五个突出”,扎实推进“三化”进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内在活力不断增强,综合实力明显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69650万元,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890万元,增长1.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5278万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9482元,增长12.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6581元,增长13.2%;三次产业结构为14.6:56.2:29.2。
八件实事圆满完成。通过考核验收,全县为民办八件实事的目标任务全部达标,17项考核指标全部完成。其中: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安排下岗人员再就业等11项指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扩建乡镇敬老院、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辅助金发放及时到位率等6项指标100%完成目标任务。
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年内新增城镇就业1728人,下岗职工再就业900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67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
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坚持依法治县,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提高。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干部作风得到转变。狠抓矿山综合整治,有效遏止了无证开采、越界开采、乱采滥挖等非法开采行为,矿山安全生产秩序明显好转。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和专项治理活动,全县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结构优化调整速度不快,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在产业中所占比重较小;农民增产增收速度不快,与预想的发展目标还有差距;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人民群众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有待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
二、农业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42309万元,同比增长2.4%;其中农业产值22660万元,增长10.9%;林业产值1771万元,下降42.4%;牧业产值15532万元,增长0.8%;渔业产值2347万元,增长21.6%。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全县粮食总产量达70923吨,下降12.8%;烤烟3658吨,增长203.1%;蔬菜44026吨,增长5.1%;水果1167吨,增长46.3%;全年出栏肉猪15.11万头,增长4.9%;出笼家禽48.6万羽,下降0.2%;出栏牛1.08万头,增长0.9%;出栏山羊8.5万只,增长0.1%;肉类总产量13570吨,增长9.4%;水产品产量3080吨,增长6.0%。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例为57.4∶5.3∶30.0∶7.3。粮食作物面积继续减少,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12千公顷,比上年减少4.6%。其中谷物种植面积13.57千公顷,下降4.6%;油料种植面积0.29千公顷,下降27.0%;烟叶种植面积0.17千公顷,增长95.4%;蔬菜种植面积0.32千公顷,增长2.2%。
农业产业开发成效显著,全县已形成烤烟1.85万亩、商品菜5.2万亩、桤木林21.7万亩、果类15万亩、青蒿0.6万亩、龙须草0.3万亩的种植规模,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发展到5户,农业产业开发大户发展到549户,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30个。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3.5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劳务总收入28000万元,增长112.1%。
农村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完成了溜土坪等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了团结等7处人饮解困工程建设,疏通整修渠道19.4千米。全县农机拥有量已达11152台套。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440千瓦,增长10.9%。
扶贫开发迈出新步伐。全县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9.1万人下降到6.72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2005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87492万元,同比增长1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8298万元,增长23.6%。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14738万元,增长11.4%;集体企业实现增加值319万元,增长168.1%;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51020万元,增长24.8%;其他经济实现增加值2221万元,增长176.7%。
企业效益总体提高。12月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8个,同比减少3个,亏损面为18%,较上年同期缩小了1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375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306万元,实现利税总额22981万元,增长67.8%。
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减,生产锰矿石成品矿40.45万吨,增长12.2%;电解锰7.31万吨,增长0.5%;硅锰0.19万吨,下降84.4%;电解锌7.06万吨,增长8.5%;硫酸15.94万吨,增长19.8%;水泥3.98万吨,下降11.8%;发电量5502万千瓦小时,下降35.4%。
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34096万元,增长31.4%,产品销售率达99.5%。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县建筑业增加值为7756万元,比上年增长15.0%。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8.5万平方米,增长5.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5.0万平方米,增长98.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2005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610万元,增长35.1%。其中城镇以上投资37360万元,农村投资5550万元,跨地区项目10700万元,分别增长14.6%、13.7%、386.4%。在城镇以上投资中,城镇投资35310万元,增长36.3%;房地产投资2050万元,增长31.4%。
商品房供需两旺。全县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050万元;商品房竣工面积3.98万平方米,销售面积2.14万平方米,成交金额1195万元。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城镇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边城高级中学、边城翠翠岛、边贸二期工程、步行街一期工程、农村通信扶贫工作、319和209国道改造、凉水井至毛沟公路改造、城关集贸市场改造等工程项目相继完工;商贸大厦、边城大厦、边城公园、县政府老院开发小街小巷硬化等一批城市建设工程正抓紧建设或启动建设。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继续发展。全年全社会货物周转量11863万吨公里,增长5.0%;旅客周转量7329万人公里,增长14.8%。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2842万元,增长118.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64万元,电信业务总量1887万元,分别增长11.3%、10.7%。年末城市电话用户16418户,比去年同期增长10.5%,净增1564户;农村电话用户9116户,增长6.4%,净增545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2939户,增长22.4%,新增9682户。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进一步趋旺。2005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12万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县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3205万元,增长15.2%;县级以下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2007万元,增长9.6%。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30950万元,增长9.9%;餐饮业3920万元,增长45.2%;其他行业342万元,增长33.6%。近几年来,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环境的改善,居民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积极变化,泡吧、进歌厅、健身、美容已经成为消费的新时尚,手机、电脑、住房逐步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七、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2005年,全县进出口总额为3895万美元,比上年下降8.8%,其中出口3853万元,下降9.8%。
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全年合同外资金额4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7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6850万元。
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着力打造“中国边城”品牌,全面启动边城景区建设,完成了翠翠塑像、翠翠岛、清水江橡胶坝、“中国边城百家书法园”以及从文大道、边城老街改造等景点设施建设;举办了翠翠岛塑像落成揭幕仪式和《走进边城》大型文艺活动。目前,拥有旅行社1家、旅游开发公司2家、二星级旅游饭店5家、家庭旅馆78家、旅游车船20辆(只),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近万人。全县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6万余人,实现旅游收入2400万元,以边城为龙头的旅游业正在蓬勃兴起。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5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32230万元,增长100.6%,增幅居全省各县市首位,总量在全州排位第一,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943万元,增长67.6%;财政支出32428万元,同比增长37.6%。
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2910万元,比年初增加33730万元,增长30.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6725万元,比年初减少30694万元,下降19.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6684万元,比年初增加34161万元,增长47.1%。
保险业发展加快。全年保费收入223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93万元,增长39.3%;人寿险保费收入1341万元,增长3.8%。各项赔付支出564万元,增长8.5%,其中财产险赔款397万元,增长15.1%;人寿险赔款167万元,下降4.5%。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加强科技培训,加强县、乡、村三级科技网络建设,积极开展科技研究开发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加快人才培养和科普宣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进一步提高。
教育事业得到新的发展。2005年,全县拥有普通中学21所,全年招生5201人,在校学生人数15002人,教师1040人,普通中学入学率为96.7%;普通小学172所,招生4552人,在校学生人数29727人,教师153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3%。教育事业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实施了远程教育工程。全县筹资1.5亿元建成了边城高级中学,在全国范围内高薪聘用优秀骨干教师,为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电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全县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继续巩固,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为8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64.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达2.8万户。县城广播电视宽带信息网建设全面完成。
卫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末,全县各种医疗机构达33个,病床329张,医务工作人员889人。全县公共卫生体系日趋完善,进入全省农村卫生工作示范县行列;第二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顺利推进,参合率达78.2%,全年共补偿19551人次、482.69万元,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看病难和因病返贫的问题;湘黔渝边区设施最好的县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县疾控中心大楼先后投入使用;防控急性烈性禽类疫病取得阶段性胜利。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体育的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05年再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称号。
十一、资源和环境保护
依法加强土地和矿山监管,有效遏制了土地过度开发和矿山无序开采的势头。
环境治理力度加强。全县建立环境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11人,全年共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6个,总投资6915万元。环境治理方面加大了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认真落实中央领导重要批示,抓好锰污染治理,追缴排污费1228.56万元,对排污不达标的企业实行停产整顿和限期整改,全县涉锰企业投入治理资金9000多万元,14家停产治理企业已有12家获准试产。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新建沼气池1800口,沼气类洁净、节柴能源得到推广,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趋向好转。加大了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力度,确保了城区饮用水卫生安全。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64公顷,其中退耕还林131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3.35%。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的成效。据公安年报统计,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为275071人,比上年增加2425人。在总人口中,汉族49331人,苗族207526人,土家族17509人;非农业人口50113人,农业人口224958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1.13‰,比上年下降0.98个千分点;死亡率2.31‰,比上年下降1.78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8.82‰,比上年上升0.8个千分点。计生工作在全省县市区排位由去年的102位上升到84位,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进一步健全,发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10.62万元,177个符合条件的农民群众享受了奖励扶助政策。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5年末,全部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2820元,比上年增长14.0%;农民人均纯收入1644元,比上年增加188元,增长12.9%,其中工资性收入为545元,增加41元;家庭经营收入872元,增加31元;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227元,增加11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2元,增加165元,增长11.3%。
农村居民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61元,增加324元,增长26.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3.5% ,下降7.1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71台,电话机23台,移动电话机29台,人均住房面积23.7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2005年,全县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14661人,其中,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461人,新增2708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2508人,新增1101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1187人,新增555人。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08万元,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66万元。
注:
1、 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 本公报中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