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花垣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来源:花垣县人民政府网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发展主题,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和谐花垣,全县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经济活力不断增强,质量效益稳步提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的目标。

一、综合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50712万元,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445万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4507万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0760万元,分别增长5.6%、17.6%、14.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9721元,增长12.8%。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6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52202万元,增长6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753万元,增长65.4%。

经济结构继续改善。2006年,在全县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2∶55.8∶30.0调整为10.1∶65.6∶24.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9.8个百分点。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全县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1.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全县城镇化率为26.4%,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全县8件实事17个考核项目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869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35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2040人;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2102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人数2435人。扩改建乡镇敬老院9所,集中入住五保对象320人。目前,全县实现乡乡建有敬老院,愿意入住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实现应养尽养。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10所,农村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新建和改扩建农村乡镇卫生院1所,实施了城乡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实现全县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卫生医疗保健。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产品结构层次低;资源环境、节能降耗的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农村和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等。

二、农业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43372万元,同比增长5.6%;其中农业产值23661万元,增长7.9%;林业产值1951万元,增长10.6%;牧业产值15339万元,增长2.6%;渔业产值1956万元,下降3.3%。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全县粮食总产量达79055吨,增长12.7%;烤烟2588吨,下降18.8%;蔬菜4545吨,增长2.5%;水果17554吨,增长44.3%;全年出栏肉猪15.65万头,增长2.0%;出笼家禽50.68万羽,增长5.0%;出栏牛1.1万头,增长4.9%;出栏山羊8.43万只,下降0.4%;肉类总产量13324吨,增长1.0%;水产品产量2899吨,下降3.3%。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例为58.5∶5.8∶58.5∶6.0。粮食作物面积继续减少,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07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05千公顷。其中谷物种植面积13.37千公顷,下降2.0%;油料种植面积3.0千公顷,增长3%;烟叶种植面积1.38千公顷,下降18%;蔬菜种植面积3.05千公顷,下降13%。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县已形成烤烟2.2万亩、商品蔬菜6.1万亩、桤木林23.1万亩、果类15万亩、青蒿1.5万亩、富硒大豆1.5万亩的种植规模,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发展到6户,农业产业开发大户发展到549户,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32个。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3.04万人,劳务总收入25536万元。

新农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06年,全县共整合投入支农资金18187.86万元。完成了广车等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2处,完成了吉卫引水渠道工程。新增农机具 1037台套。完成3条县通乡公路提质改造,硬化村、组道路120公里。完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20个。完成了全县18个新农村示范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18个示范村的村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示范村主导产业每村均在400亩以上。启动了7个村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入资金1300多万元用于扶贫村建设,扶贫村面貌明显改观,贫困人口下降到6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6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60190万元,同比增长18.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37480万元,同比增长21.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12119万元,下降24.6%;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97821万元,增长29.1%;其他经济实现增加值27540万元,增长182.1%。

企业效益进一步提高。12月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12个,亏损面为23.5%,较上年同期缩小了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4133万元,同比下降16 %,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3169万元,实现利税总额42007万元,分别是去年同期的8.7倍、2.4倍。

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减。生产锰矿石成品矿46.08万吨,增长13.9%;电解锰9.47万吨,增长28.8%;硅锰0.06万吨,下降71.1%;电解锌7.48万吨,增长16.2%;硫酸14.82万吨,下降7.0%;水泥3.47万吨,下降12.7%;发电量4220万千瓦小时,下降23.3%。

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384452万元,增长59.2%,产品销售率达99.1%。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县建筑业增加值为4317万元,比上年增长7.0%。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继续扩大。2006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691万元,增长27.3%。其中城镇以上投资45276万元,农村投资14415万元,跨地区投资8000万元,分别增长21.2%、182.2%、-25.2%。在城镇以上投资中,城镇投资43209万元,增长22.4%;房地产投资2067万元,增长0.8%。

城镇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全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开工26个、竣工36个,相继建成了边城翠翠岛、中国边城百家书法园、边城广场、边城公园、商贸大厦、光明建材大市场、县城供水管道改造、边城步行街一期开发等工程。县图书馆主体工程接近完工,启动建设了县城垃圾处理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完成了两河等乡镇街道硬化,实现了全县所有乡镇主要街道路面硬化。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完成了319国道改造、220千伏输变电线路、乡镇敬老院、边城高级中学特级教师楼等重点工程建设;边城高级中学学生公寓、县通乡道路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边城民居改造、县城垃圾处理场、县医院医技大楼、日贷项目、耐子堡移民搬迁工程、饮水安全工程、国土整治工程等进展顺利;吉茶高速公路、竹篙滩水电站、张花高速公路正抓紧前期工作。

商品房供需两旺。全县商品房施工面积5.3万平方米,增长70.9%;房屋竣工面积3.3万平方米,增长83.3%;销售面积2.6万平方米,增长85.7%;实现销售额4051万元,增长42.7%。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继续发展。全年全社会货物周转量14437万吨公里,增长21.7%;旅客周转量8282万人公里,增长13%。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7850万元,增长3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615万元,增长32.5%;电信业务总量1542万元,下降18.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6409户,净增875户;移动电话用户74398户,净增21459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9.5户/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26.7户/百人。年末互联网用户达4872户,净增671户。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保持活跃繁荣。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37万元,增长17.3%,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额35669万元,增长15.1%;住宿餐饮业零售额5188万元,增长35.0%。城乡消费市场同步发展,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7752万元,增长19.5%;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3487万元,增长13%。今年全县消费较往年更为活跃,主要是受以下两大因素的拉动:一是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是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二是节日、会展以及折扣等活动造就了一个个消费热潮,给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增长注入了活力。

七、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外贸进出口总额迈上新台阶。2006年,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为428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出口4284万元,增长7.5%。

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全年合同外资金额500万美元,增长4.3%;实际利用外资212万美元,增长13.4%;实际利用内资26600万元,增长57.9%。

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全县拥有旅行社1家、旅游开发公司2家、二星级旅游饭店5家、家庭旅馆78家、旅游车船20辆(只),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近万人。全县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8.4万余人,实现旅游收入2877万元,分别增长19%、23%。

八、金融、保险

金融平稳运行。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2026万元,比年初增加89116万元,增长62.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273万元,比年初增加65589万元,增长61.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3141万元,比年初增加6416万元,增长5.1%。

保险业不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33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89万元,增长10.8%;人寿险保费收入1345万元,增长0.3%。各项赔付支出690万元,增长22.3%,其中财产险赔款535万元,增长34.8%;人寿险赔款155万元,下降7.2%。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继续发展。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加强科技培训,加强县、乡、村三级科技网络建设,积极开展科技研究开发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加快人才培养和科普宣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进一步提高。

教育事业实现新突破。全县高考本科录取达156人,录取人数创历史新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基本完成,新增校舍面积50975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寄宿生规模由2003年的4497人增加到13028人;“两免一补”工作成效明显,全年共给30533名贫困中小学生发放“两免一补”资金1226.2万元,基本解决了上学难问题。2006年,全县拥有普通中学22所,全年招生6217人,在校学生人数17961人,教师1913人,普通中学入学率为97.7%;普通小学168所,招生4768人,在校学生人数29147人,教师146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0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民族文化广电事业发展良好。在抓紧建设县图书馆的同时,启动了麻栗场等6个乡镇文化站建设。以《边城文学》为基地,文艺创作十分活跃。全县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继续巩固,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为83.6%,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4.7%,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达6.94万户。

卫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2006年末,全县各种医疗机构达29个,病床618张,医务工作人员873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县人民医院医技综合大楼顺利启动,团结、道二等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基本完成;村卫生室建设进展良好,全县288个行政村的村医生享受了补贴;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11027人次,补偿金额720.14万元,门诊补偿15268人次,补偿金额25.7万元。全县精神病患者实现了免费供药。甲肝、水痘疫病防治实行免费预防、免费治疗,有效控制了疫病蔓延。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湘鄂渝黔四省边区“民族团结杯”篮球运动会;在省十运会上,我县体育健儿获得4金2银的佳绩;在全省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了奖牌、金牌和总分三项第一的好成绩,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十一、资源和环境保护

矿产资源得到有序开发。依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矿山开采综合治理力度明显加大。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全县建立环境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11人,全年共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8个,总投资4800万元。污染治理取得突出成绩,在巩固锰污染治理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铅锌污染治理,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铅锌污染得到有效遏制;锰污染治理共投入10235万元,经国家环保总局验收合格。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新建沼气池3658口,沼气类洁净、节柴能源得到推广,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趋向好转。加大了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力度,确保了城区饮用水卫生安全。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933公顷,其中退耕还林93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3.7% ,提高0.3个百分点。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的成效。据公安年报统计,2006年末,全县总人口为278480人,比上年增加3409人。在总人口中,汉族50290人,苗族209828人,土家族17648人;非农业人口50288人,农业人口228192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0.58‰,比上年下降0.55个千分点;死亡率1.95‰,比上年下降0.3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8.63‰,比上年下降0.19个千分点。计划生育工作全面推进,继续保持全省一类县市水平,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奖扶政策,计划生育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06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88元,增长16.4%。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865元,增加221元,增长13.4%。其中工资性收入为676元,增加131元,增长24.0%;家庭性经营收入为919元,增加47元,增长5.4%;转移性收入为212元,增加87元,增长69.2%;财产性收入为58元,减少44元,下降42.7%。

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502元。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762元,交通和通讯支出382元,旅游消费支出274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0%,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电脑36台,使用互联网34条,人均居住面积35.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97元,增长8.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5.2%,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84台,电话机20台,移动电话机42台。人均住房面积23.7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2006年,全县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18333人,其中,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1064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4610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060人。全年累计72658人享受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0706人享受了农村低保待遇,城乡特困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514万元,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572万元。

注:1、  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中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信息来源说明

-原文地址-
http://www.huayuan.gov.cn/zwgk_23240/xzfxxgkml_23243/tjxx_23256/tjgb/201310/t20131009_405241.html
 

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不迷路^_^


我们愿景

乡村更美丽

农民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