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致力于富民强县,努力构建和谐花垣,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民生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7,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48990万元,增长18.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2273万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6803万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9914万元,分别增长5.1%、26.4%、10.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3465元,增长18.5%。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7,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85573万元,增长6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2410万元,增长64.1%。
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25.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4.5%,推动经济增长14.1个百分点。工业占GDP比重为68.8%,比上年上升2.3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发展省级龙头企业1家,州级龙头企业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77家。培植专业村28个,农业开发大户672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4个。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2007年全县城镇化率30.7%,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全县认真贯彻全国节能减排工作会议精神,加强了对重点企业的指导和督促,节能减排取得了明显成效。据初步测算,全年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上年同期下降5.3%,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为90.4%,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97.8%,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中,so2消减率为21.7%,cod消减率为50.8%。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的方式仍然比较粗放,结构性矛盾突出;节能降耗的任务重;物价上涨的压力大;农业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等。
二、农业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54855万元,同比增长5.1%;其中农业产值27272万元,增长6.4%;林业产值2811万元,增长24.1%;牧业产值22015万元,下降0.9%;渔业产值2234万元,增长6.8%。农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6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61千公顷。其中谷物种植面积9.83千公顷,增长0.4%;油料种植面积3.13千公顷,增长4.3%;蔬菜种植面积3.1千公顷,增长1.6%。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全县粮食总产量达84347吨,增长6.7%;烤烟1950吨,下降26.7%;蔬菜46174吨,增长1.6%;水果18842吨,增长7.3%;全年出栏肉猪15.64万头,下降0.1%;出笼家禽56.26万羽,增长11%;出栏牛1.21万头,增长6.1%;出栏山羊8.05万只,下降4.5%;肉类总产量13368吨,增长0.3%;水产品产量2900吨,与上年持平。
农业产业进一步壮大。全县已形成水果、蔬菜、烤烟、畜牧养殖、桤木、青蒿等六大产业,开发面积40多万亩,其中果类15万亩、商品蔬菜6.8万亩、烤烟2万亩、青蒿1.5万亩、桤木林23.7万亩。建立了5万头无公害生猪、3000亩优质银鱼养殖基地和1.5万亩无公害大米、1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成为常德烟厂优质烟叶、湘硒公司富硒大豆、泰格林纸集团桤木生产基地。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3.47万人,劳务总收入29148万元。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近几年来,全县共整合资金3.5亿元,建水利设施18750处,除险加固水库28座,整修渠道23.5公里,农业人口人均旱涝保收面积近0.6亩。白果洞引水工程开工建设。进入全国农村饮水安全重点示范县行列,建成团结等供水工程92处,解决了6万多人饮水困难。进入全国农村电气化县建设行列,开发小水电11处,启动了第三期农网改造。新型农机具累计达1.5万台套,机耕能力19万亩,提灌能力17万亩。完成18个乡镇街道硬化。启动123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建设村部等村级活动场所140多处。完成村组道路硬化300多公里。全县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通电视,农村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提高到84.1%和95.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强势增长。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240037万元,同比增长2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20146万元,同比增长27.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28041万元,增长96.6%;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178839万元,增长22.5%;其他经济实现增加值13266万元,增长0.7%。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66296万元,比上年增长50.5%;实现利润50647万元,是上年同期的2.5倍,实现利税总额108602万元,增长84.7%。
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减。生产锰矿石成品矿56.25万吨,增长9.8%;电解锰9.74万吨,增长2.9%;硅锰0.58万吨,增长932.1%;电解锌7.96万吨,增长6.4%;硫酸14.21万吨,下降4.1%;水泥13.7万吨,增长158.9%;发电量9077万千瓦小时,增长115.1%。
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682435万元,增长56.3%,产品销售率达99%。
建筑业加快发展。全县建筑业增加值为6766万元,比上年增长46.7%。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继续扩大。2007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909万元,增长24.0 %。其中城镇以上投资66972万元,农村投资12937万元,跨地区投资4000万元,分别增长47.9%、261.4 %、-78.8%。在城镇以上投资中,城镇投资64533万元,增长49.4 %;房地产投资2439万元,增长29 %。在投资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全年全县工业投资完成3747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9.2%;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28300万元,增长97.9%,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75.5%。
基础建设力度增强。吉茶高速公路花垣段今年正式开工建设。张花高速公路完成工可论证。完成319国道、209国道和凉毛公路升级改造。花民公路二期工程以及大河坪、董马库、排料通乡公路完成硬化改造,长乐、大龙洞、吉卫至螺丝董等通乡公路今年可完成硬化改造。拉通了边城经民乐至吉卫网络公路、民乐卡子到响水矿山公路。完成3个农村客运站建设。竹篙滩电站今年正式开工建设。秀山至花垣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竣工。完成了松桃至洞溪坪等一批骨干输变电工程。
房地产开发增长加快。房地产开发投资2439万元,增长29%。商品房供需两旺。全县商品房施工面积7.42平方米,增长40%;房屋竣工面积5.98万平方米,增长81.2%;销售面积2.78万平方米,增长6.9%;实现销售额5580万元,增长37.7%。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继续发展。全年全社会货物周转量18876万吨公里,增长21.3%,货运量267万吨,增长39.1%;旅客周转量11548万人公里,增长10.7%,客运量183万人,增长27.1%。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7763万元,增长53.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994万元,增长47.3%;电信业务总量26769万元,增长53.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5467户,移动电话用户122253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9.1户/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43.7户/百人。年末互联网用户达5895户,净增1023户。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保持活跃繁荣。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762万元,增长18.3%,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42084万元,增长18.0%;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276万元,增长20.9%;其他行业零售额402万元,增长5.8%。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216万元,增长19.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5546万元,增长15.3%。
七、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进出口总额继续增长。2007年,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为621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5.0%,其中出口6212万元,增长45.0%。
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全年合同外资金额4000万美元,是去年的8倍;实际利用外资375万美元,增长76.9%;实际利用内资42000万元,增长57.9%。
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全县拥有旅行社1家、旅游开发公司2家、二星级旅游饭店3家、家庭旅馆108家、旅游车船20辆(只),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近万人。全县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51.8万余人,实现旅游收入4559万元,分别增长181.5%、58.5%。
八、金融、保险
金融平稳运行。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8734万元,比年初增加46708万元,增长21.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9550万元,比年初增加27277万元,增长15.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2584万元,比年初减少557万元,下降0.4%。
保险业不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38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37万元,增长25.1%;人寿险保费收入2144万元,增长59.4%。各项赔付支出1143万元,增长65.7%,其中财产险赔款722万元,增长34.9%;人寿险赔款421万元,增长171.6%。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加强科技培训,加强县、乡、村三级科技网络建设,积极开展科技研究开发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加快人才培养和科普宣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进一步提高。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2007年,全县拥有普通中学22所,全年招生6086人,在校学生人数17784人,教师1059人,普通中学入学率为99%;普通小学163所,招生4849人,在校学生人数28493人,教师148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8%。高考重点本科上线录取创造历史最好成绩,启动了农村教师公转住房建设。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县图书馆竣工投用,重建了县苗剧团,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以《边城文学》为基地,文艺创作十分活跃。全县实现乡乡通宽带和广播电视县乡联网,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为83.6%,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4.7%,有线电视用户达2.88万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7年末,全县各种医疗机构达29个,病床637张,医务工作人员873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县疾控中心大楼、县中医院住院部等项目,改建20所乡镇卫生院,建成208所标准村卫生室,启动建设县人民医院医技综合大楼。全县288个行政村的村医生享受了补贴;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免费为614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免费为394名残疾人发放辅助器具,免费为102名麻风病人矫治,免费为精神病患者供药。甲肝、水痘疫病防治实行免费预防、免费治疗,有效控制了疫病蔓延,进入全省农村卫生工作示范县行列。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体育的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
十一、资源和环境保护
国土矿产资源得到有序开发。深入开展矿业秩序整治行动,建成矿业电子监控管理系统,全县非法矿洞、非法铅锌浮选企业全面关闭,非法开采钼、钒矿行为全面禁止,铅锌、锰矿山整合取得明显进展,矿山无证开采、乱采滥挖、偷采盗采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矿产品税费征管进一步加强,促进了资源县内加工增值。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政策,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完成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全县建立环境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14人,全年共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9个,总投资1259万元。污染治理取得突出成绩,投入1.5亿元治理锰行业污染,通过国家环保总局验收。投入1.2亿元治理铅锌行业污染。花垣河水质明显改善,兄弟河饮用水源水质保持稳定达标。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建成沼气池1.3万多个。沼气类洁净、节柴能源得到推广,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趋向好转。加大了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力度,确保了城区饮用水卫生安全。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4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6%,活立木蓄积量达106万立方米。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的成效。2007年末,全县总人口为278212人。在总人口中,汉族43152人,苗族235060人,土家族17889人;非农业人口45682人,农业人口232530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7.97‰,比上年下降2.61个千分点;死亡率2.42‰,比上年上升0.47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4.35‰,比上年下降4.28个千分点。2007年,全县计划生育率、避孕节育措施完成率、村为主比率分别达93.2%、98.5%和86%,计划生育工作进入全省优质服务县行列。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07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44元,增长20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292元,增加425元,增长22.7%。其中工资性收入为803元,增加127元,增长18.7%;家庭性经营收入为1052元,增加131元,增长14.2%;转移性收入为272元,增加61元,增长28.8%;财产性收入为165元,增加106元,增长182.2%。
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357元。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075元,交通和通讯支出365元,旅游消费支出301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7%,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电脑40台,使用互联网34条,人均居住面积5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80元,增长17.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2%,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99台,电话机18台,移动电话机73台。人均住房面积23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2007年,全县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18885人,其中,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1685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4417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435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完善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行了个人帐户铺底金制度和公务员医疗补助制度。2007年共有6543人享受城镇低保、7063人享受农村低保。实行了廉租住房补贴制度。实现乡乡建有敬老院,县社会福利院投入使用,将1794名五保老人纳入供养范围,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46.87%。对39名孤儿进行免费集中抚养教育。安置残疾人集中就业563人、分散就业1129人、个体从业534人。落实了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援助“零就业家庭”、“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花垣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